一种打着轻松赚钱旗号的兼职广告,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招聘网站及微信群中,“会上网,就赚钱”“操作简单,时间自由”“零成本、高利润、易操作”等广告语颇具吸引力,实际上,这类貌似“馅饼”的兼职招聘往往暗藏“陷阱”。
案例:兼职招聘暗藏“陷阱”
想在工作之余赚些生活费,小李和朋友加入了一个微信兼职群,他看到一则“冲手机业绩并付高额报酬”的广告,有些心动。该公司招聘人员贾某告诉他们,此项工作主要是使用他人身份信息到移动营业厅办理手机分期业务,并利用身份信息绑定银行卡,然后下载注册某分期贷款APP进行还款。购买的手机是价格较为昂贵的机型,首付和后续还款均由招聘方负责偿还。小李等人觉得有利可图,便开始工作,但是贾某在支付给他们一定兼职费、手机首付款和前几期手机分期付款以后,再也未按照约定进行偿付,本想不花钱白得一部高端手机的受害人,却因此背上了贷款债务。经过公安部门调查,贾某等人以购买手机冲业绩付酬劳为由,使用被害人身份信息办理分期付款购买手机,骗取金额近20万元。
无独有偶,王女士在微信朋友圈发现一个好友每天晒兼职工资截图,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这位好友告诉她,这份工作叫广告分享,在朋友圈推送广告是精准营销,只要交298元押金,每天在朋友圈发布一条旅游广告即可领到20元工资。在好友的推荐下,王女士通过微信向该公司的联络人交了押金办理了入职,成为一名广告分享员,被编入某微信群。此后,王女士早上完成推送任务,晚上即可领取工资,工资以红包的形式发放。每推荐一个新人还可获得88元奖励,通过不断发展下线,工资也会随之增加。王女士对这个轻松又有钱赚的工作很满意。没过几天,群里又推出扩展业务,称该平台与某旅游公司达成宣传协议,工资为每天70元,参加前提是需交“入职保证金”500元。王女士很痛快地交钱后,微信群却一直没有动静,随后就传来公司管理层跑路的消息。此时,王女士方知上当了。
套路:高薪、低门槛招聘兼职
据办案人员分析,兼职诈骗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招收求职者为会员,承诺长期为会员提供兼职机会,让求职者交纳一定会员费进行诈骗。
二是推销各类产品、充值卡等,骗取求职者交纳一定数额的产品押金,实质是让求职者购买该产品。
三是打着加工工艺品的旗号,让求职者交材料保证金,称加工合格后就回收产品退还保证金。当然,产品永远不会合格。
四是以招聘兼职打字员、客服人员、广告分享员、投票员等为名,收取“入职保证金”骗取求职人员钱财。
此类兼职诈骗往往是分工合作、团伙作案。团伙中的“人力资源部”负责发布招聘兼职人员信息,利用高薪、低门槛、简单轻松赚钱为借口,吸引求职人的关注,带其进入设好的圈套。随后,由“管理者”引导求职者进入微信工作群或是特定的网络软件聊天频道,再以交纳会员费、入职费等理由要求受害人付费,并承诺后续退还费用。为了获得退费,求职者不得不继续交钱,而“培训人员”会再度蒙骗受害者,以交纳退款保证金、培训费、升级会员为由让他们不断续交。诈骗行为实施完毕后,团伙成员立刻跑路或屏蔽求职者。简单地说,兼职诈骗的套路就是,想兼职就先交钱,想退款就得交更多的钱,但结果是交再多钱也绝不退款。
提醒:提高防范意识依法维权
办案人员提醒广大求职者,兼职要多加小心,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更要慎之又慎。
首先,要通过正规渠道寻找工作,不要随意在
网上兼职,更不要轻信各种兼职信息宣传。
其次,提高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认清求职风险,谨慎做出选择,对于熟人、网友的介绍也要多个心眼。对于“先交钱后工作”的工作方式更要小心,切勿因眼前利益掉入他人布好的“陷阱”。
最后,妥善保管个人信息,谨慎从事信用贷款之类的兼职,不要随意将身份信息、银行账户等信息泄露,切勿贪小利出卖个人信息。一旦上当受骗,要注意收集证据及时报警,利用法律手段维护个人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