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采访多名寒假期间打工不回家的大学生,发现其普遍难从正规渠道获得
假期兼职工作信息,且大多从事与所学专业毫无关联的工作。作为一名劳动者,在享受相关保障、待遇时也存在隐患。
大学生“接班”春节用工市场
这个寒假,家在吉林省农安县的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会计专业大三学生孙明侠并没选择回家过年。她找了一份超市理货员的工作,每月工资2000元,能干一个半月,挣3000多元。看似收入不错,但租房就要花去400元,除去食宿,也剩不下多少钱。
记者在年前曾走访长春市多家餐饮、娱乐场所,发现不少店铺门口都张贴出了针对大学生的
寒假兼职招聘启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餐馆老板表示,餐饮服务业人员本身流动性过大,每到春节期间就会出现“用工荒”,大学生放假有时间且工作上手快、易于管理,所以他们求贤若渴。
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招聘大学生寒假工也是通行做法。“过年绝大多数农民工都走了,但国外还是有订单,厂子还是有用工需求。”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音乐系大三学生张广成说,过年时企业有用工需求,学生也或迫于经济压力或出于体验社会目的有打工需求,为了打工,有的学生甚至不惜奔波千里。
寒假“坎坷”打工路
从陕西西安到广东东莞,1月15日,陕西科技大学包装工程专业的大二学生申艳毅和来自西安工业大学等高校的50名同学一起踏上大巴车,开启了寒假打工的“征程”。住8人一间且有用电限制的工厂宿舍,每天8个小时工作在电视机顶盒生产的流水线上,没单独与单位签订工作合同,期待能在结束后拿到3000元工资。
申艳毅告诉记者,大学生往往委托熟人联系工厂,熟人的人品成为他们唯一的保障。她说,出发前考虑不多,她只想在新学期为自己买台电脑。
与此同时,小广告和网络则成为在大学所在地打工的学生获取招工信息的主渠道。西北大学社会保障专业的大四学生胡继红说,因为之前曾在网上
找兼职而被骗走“血汗钱”,所以今年她索性自己直接去学校附近的大型超市里毛遂自荐,很快,她找到了一份在品牌商店卖服装的工作。
“老板基本靠谱,就是一个月才给一千多块钱,有些抠门。”她说,“大学生寒假工大部分都是弱势群体,有时即使提出签合同老板也不会同意,基本都只是有个口头约定而已。很多情况下被骗了,就得自认倒霉。”
张广成说,对那些没有熟人又想去外地打工的学生来说,通过劳务中介公司组织也是一种选择,但劳务市场鱼龙混杂,对涉世未深的学生来说暗含了太多的危险和隐患。他期待学校能亲自“把关”,建立一个兼职信息平台。在平台上,大学生能获得既有安全保障又与自身专业对口的工作信息。
期待“靠谱”兼职信息平台
有教育界人士指出,现实中很多高校因为怕担责任,所以往往在寒假工问题上躲躲闪闪,这种局面应有所改变。除了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方式,构建寒假临时就业信息平台之外,高校还应利用这个平台规范和引导大学生寒假的求职行为,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兼职企鹅专家认为,具体来说,高校的帮扶工作可能包括搜集学生打工意向、核实并分类相关企业单位的招聘信息,在数据统计结束后,学校应该设计软件运用好“大数据”,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服务。
在保障打工大学生权益方面,吉林超远律师事务所律师李轶分析认为,因为
寒假兼职工作时间短且中间有春节假期,所以大学生
寒假兼职工作权益的保障经常面临监管真空。他建议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普法教育,增强兼职大学生的维权意识;另一方面应尽快规范寒假工用工市场,教育、公安、劳动保障等部门都应联合起来,及时回应大学生的利益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