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兼职,坐在家里轻点鼠标就能赚钱。”近来,这种小广告遍布网站、qq群、微信群。晚报提醒您:遇到这种网络小广告可要当心了,别乱点、别轻易相信。不久前,大学生小洋就因为轻信了这个说法,被骗子以刷“信誉”返钱的方式,骗走1836元。
网络兼职等骗术,手段并不高明,伎俩也很老套,但值得反思的是:为何大学生会接二连三地屡中“旧招”、落入“陷阱”?
大学生学识渊源、头脑灵活,而且早将网络掌控于“股掌”之间。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骗局,只要稍加留神,完全可以做个“聪明人”,甚至在斗智斗勇中还能协助公安机关逮到骗子。可现实情况却大相径庭,大学生成为网络诈骗的受害主体,与其说是其个人的“不慎”,不如说是教育培养的“不正”。
必须看到的是,在家庭娇生惯养的“圈养”中,在课堂题海战术的轮番轰炸下,大学生虽然练就了过高的智商,但也形成了过度的依赖,尤其是面对陌生的社会,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和防范意识。一旦完全脱离父母的“包围圈”,在某些方面往往会成为典型的情商“弱智”,尤其是女大学生更为单纯,冷不丁就会成为网络骗子的“猎物”,在花言巧语的蛊惑下、精心设计的圈套中迷了眼、少了心,一步一步地踏入预埋的“陷阱”中而丧失基本的判断力。
终结网络诈骗,除了加大对诈骗团伙的严厉打击力度外,主动性防御显得更为重要。一方面,学校和家庭要有效联合,从“小”就注重学生社会交往常识的培养,并常态化地多考考“安全教育常识”;另一方面,公安、银行等部门也主动送“法”进校,通过防骗宣传、典型案件剖析等途径,不断提高学生对未知“风险”的警觉性。尤其是遇到大额转账、汇款的情况,应进行及时有效地提醒。对大学生来讲,面对网络世界的险恶,打不得半点“马虎眼”,尤应通过自我“充电”来扎紧防骗的思想篱笆,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主动将“道高一丈”的“防陷阱攻略”版本升级下去,三思而慎行才是最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