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求职者逐渐增多,骗子利用求职者急于找工作的心态,足不出门日入斗金不是梦,只要有手机或电脑在任何地方动动手指,就能获得丰厚的报酬关键还不拖欠佣金!不少学生都选择利用课余时间做些兼职工作,在锻炼自己的同时,还可以赚钱补贴生活。那么必看
网络兼职"刷单返利",钱还特别多?小心是诈骗!
近日,通过发送语音博取信任,进而“借钱”的新型骗术,在全国多地悄然出现。骗子是如何获取他人微信的语音信息,并转发给微信好友?原来里面门道甚多,令人防不胜防…
一、网络刷单系违法行为
1.寻找
网上兼职要通过正规可靠的平台,并且拒绝需要预付保证金、先行垫付资金的兼职工作;
2、要记住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对于可以轻易获取高额回报的工作要保持高度的警惕,不要轻易相信;
3、寻找
网上兼职时不要轻易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也不要轻易点击对方发过来的链接,不要在链接的页面上填写自己的银行卡号、支付宝账号及密码等信息;
4、如果不慎被骗,应注意及时收集证据,如聊天记录、交易记录、联系方式及其他一切有利于警方破案的证据等。
二、兼职刷单诈骗
刷单是网店卖家付钱请人假扮顾客,用以假乱真的购物行为,提高网店销量、信用度及好评,从而吸引更多顾客的行为。兼职刷单诈骗中,诈骗分子冒充客服人员向被诈骗对象发送链接,声称点击了其中的链接,购买商品成功后,货款会退还,还有返利提成,甚至会让被诈骗对象填写一份入职资料,让其以为自己是被正当公司聘用赚钱。在完成第一单购买任务后,被诈骗对象会收到客服之前约定的刷单返利,并以此为诱饵吸引被诈骗人购买更加大额的商品,当交易达到一定数量后,所谓的客服人员就会切断与被诈骗人的联系,就此消失。
三、高考招生诈骗
高考过后谨防“分不够,钱来凑”的虚假招生骗局。诈骗分子常伪造公文,利用家长对特长加分、艺考、军校招生以及自主招生政策的不了解,谎称有高校的“内部指标”或者“计划外指标”,只要出价合理就保证录取。考生及家长一定要高度警惕此类花钱上学的情况,遇到招生疑难问题,要通过正规渠道查询核实,不要轻易将考生身份证号、准考证号等信息交予他人。
四、助学金、奖学金诈骗
诈骗分子冒充国家工作人员以发放助学金、奖学金的名义,要求学生提供银行卡卡号和密码,直接诱导学生到ATM机进行转账操作。如遇到发放助学金及奖学金的,请先向老师和当地教育部门咨询,千万不要擅自按照对方要求操作转账,以免上当受骗。
五、校园贷诈骗
诈骗分子谎称办理校园贷需要提请贷款的学生缴纳数千元的保险金,诱骗学生多次转账汇款;又或者在大学校园内以给好处费为诱饵,让大学生提供自己的个人信息在网贷平台贷款或购买高档手机等,承诺所有贷款不用大学生偿还,事后还会给大学生几百元甚至数千元的现金作为好处费。然而一但贷款成功,诈骗分子便卷款消失。初入高校的学生,容易陷入此类骗局。
六、网购退款诈骗
学生是网购的重要群体,诈骗分子非法获取网购买家信息后,以商品有问题为由,联系买家退款,退款过程中诈骗分子利用被诈骗对象对网络借贷的陌生,诱使买家进入网络借贷平台,在诈骗分子的不断指引下,一步步从网贷平台上借出现金并转账给诈骗分子。
七、假冒公检法诈骗
犯罪分子假冒“警官”“检察官”“法官”等角色,谎称受害人涉嫌洗钱、贩毒等严重犯罪,诱导受害人将资金转入实为骗子持有的所谓“安全账户”,此类诈骗造成损失金额最大。警方不会通过电话做笔录,逮捕证由警方在逮捕现场出示,不会通过传真发放,更不会在网上查到。公检法机关从未设立所谓的“安全账户”,更不会通过电话安排当事人转账汇款到“安全账户”。
八、冒充熟人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得受害人熟悉的亲友的手机号码、社交账号密码,掌握受害人的社会关系,从而骗取信任,进而编造“发生意外急需用钱”“资金周转”“代缴话费”等理由,诱使受害人转账。凡是亲友间涉及借款、汇款等问题,一定要通过拨打对方常用号码或者视频聊天等方式,核实对方身份后再做决定。
九、利用伪基站实施诈骗
犯罪分子使用伪基站,冒用银行、运营商等客服电话号码发送短信给受害人,以账户积分兑换奖品等为由诱导受害人点击短信中的木马链接。用户一旦点击,犯罪分子就能在后台获取用户的银行账户信息和密码,进而盗取其账户资金。当收到“银行卡密码升级”“积分兑换”“中奖”等含有链接的短信时,要通过银行、运营商的官方网站或客服电话进行核实,不要轻易点击短信中的链接。
十、兼职诈骗
犯罪分子许诺在各种网络平台刷得消费记录后,将返还本金并支付佣金。受害人完成前几单任务后都会很快收到回报,而当做更多任务时,骗子就会切断与受害人的联系,就此消失。求职者不要轻信网络上“高佣金”“先垫付”等兼职工作,不要轻信没有留固定电话和办公地址的招聘广告。
十一、考试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得考生信息,有针对性地发送短信或邮件,声称“提供考题”“改分”“办假证”等,引诱考生汇款。漏题、改分、改档案、伪造资格证等行为本身就是非法的,请坚持用自己的实力说话。
十二、校园贷诈骗
校园贷诈骗主要有三种:用“免抵押、低利息”为诱饵诱导学生贷款,要求缴纳贷款手续费、管理费、保证金等费用;声称能通过培训提高综合技能,夸大培训效果,签订培训合同,诱导学生贷款支付学费;与兼职诈骗结合,要求学生贷款购买手机等产品做“销售代理”,贷款的利息和滞纳金很高,学生如不能如期还款,将迅速背上难以承受的债务压力。学生申请借款或分期购物时,要衡量自己是否具备还款能力。对于关乎自身信息、财产安全的事,要多方求证,不要轻易相信他人的一面之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甚至将身份证借与他人使用。发现危险,及时报警。
十三、民族资产解冻骗局
犯罪分子先编造一个民族资产秘密流落海外的故事,然后声称受国家委托对这些海外资产进行解冻,号召受害人缴纳手续费或资料费,称成功后每人可以拿到高额善款补助。除了“民族资产解冻”,犯罪分子还会编造所谓“养老”“扶贫”等噱头吸引投资实施诈骗。此类诈骗的受害人多为中老年人,他们远离社会舆论,缺乏辨别诈骗的能力,年轻人要多关爱长辈,及时传达安全防范知识。此外,留意父母长辈的网络支付使用情况,保障财产安全,及时止损。
十四、投资返利诈骗
此类骗局通常标榜具有海外背景,从事的行业能赚取巨额利润,投资者将获得高额投资回报。投资初期,犯罪分子会按时返利,让投资者尝到甜头,继续追加投资后,将血本无归。投资理财前,要对所投资项目多咨询评估,做到深思熟虑,谨慎对待。特别要警惕网络上各类标榜“低投入、高收益、无风险”的投资理财项目,切勿盲目追求高息回报,谨防被骗。
十五、保健品购物诈骗
犯罪团伙假扮医疗机构的顾问、专家、教授等,以为老年人“问诊”为名夸大病情,再以会员登记、免费体验、国家补贴、中奖等噱头诱骗客户购买各类“保健品”。而这些“保健品”基本上都粗制滥造,成本低廉却高价出售。经常给家中老人说一些老人被诈骗的例子,让他们不要相信保健品推销,一旦发现受骗要立即报警。
十六、引诱裸聊敲诈勒索
犯罪分子非法获得被害人信息后,通过社交软件建立联系,步步引诱受害人“裸聊”,从而获取受害人不雅照片、视频进行敲诈。应远离网络不良行为,不向陌生人泄露身份和家庭等敏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