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马上2022年了,这个话题还在被搬上辩论,果然是困扰世世代代人。
毕业后有三份工作offer摆在你面前,你会选择哪一个?
A.家乡小城市的稳定工作
B.大城市高薪但枯燥无聊的工作
C.大城市低薪但非常喜欢的工作
2021年9月综艺《拿来吧!小芒》
喜提社畜称号已经11年的我,曾经也是在B、C兩个选项中反复横跳,最近才有了一些比较确定的答案。
先说结论:
我曾经是个理想主义者,但我的职业经历告诉我,如果我有个即将步入职场的亲兄妹,首先我是肯定不会建议TA去草率选择低薪喜欢的工作。
但除此之外“高薪但不喜欢”也并非唯一选择。
诗和远方的那一种快乐
真的抵得上苟且的一万种痛苦吗?
首先想解释下为啥最好不要执着于选择低薪喜欢的工作。
此处强调的是,不要执着。就是说,你没有很轻松地挖掘到自己热爱什么的情况下,不必强求。
“苟且有一万种痛苦,诗和远方只有一种快乐”。
高晓松在2018年的《奇葩说》第7期辩论应该选择“高薪不喜欢”还是“低薪喜欢”的工作时如是说。
他想表达,诗和远方仅有的一种精神快乐,恰恰能抵消那一万种苟且的痛苦。
这个观点对也不对,因为不适用于所有人。
原因如下:
一是特别清楚自己喜欢做什么,且能用这份喜欢持续抵抗生活恶意的人很少。
请不要轻易拿“乔布斯”、“扎克伯克”、“比尔盖茨”来举例,能在年轻时就挖掘到爱好并一头栽进去的人毕竟有限。
大部分人都是得过且过、只知道自己不喜欢做什么,直到混不下去了才去思考究竟喜欢什么。很多甚至到最终也想不出自己究竟想做什么。
但时间并不会一直等你呀,没找到时日子就不过了?
【找大学生兼职信息,就上兼职网】
二是年纪越大,我越是认识到所谓喜欢或许是给人生设限。
我觉得将喜不喜欢作为要不要做这份工作的唯一标准,是高风险行为。
不是完全不考虑,但不能只考虑。
因为无法确认自身认知有没有偏差,是否是潜在设限。毕竟“喜欢”才去做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呆在舒适区不出来,人很难成长。
而一直做没有突破的事,真的只是在干爽。
三是要把爱好做为职业的话,光喜欢不行,你得“擅长”。
比尔盖茨13岁就在为学校编程排课表了,扎克伯格高中时就帮父亲的牙医诊所开发了叫ZuckNet的交流软件。
他们可不是空有一腔热血的蛮干,是喜欢且擅长,才发展成事业。发展不成事业的爱好,当个消遣或兼职也无伤大雅。
但强行做成职业,赚钱寥寥,会让生活很难受;
孤注一掷的热爱,却被更有天赋的同行全方位碾压,会在心理上很难受;
而工作成果不尽如意,又让为你买单的人很难受。
四是探索人生热爱的过程,需要空间、时间、饱满且张弛有度的精神状态,以上种种又需要你处在相对较舒适的生存空间才能获得。
通俗地说,就是钱,社会定位和安全感。
进退维谷,困兽之斗。
所以我的观点是,如果你既不属于天赋型选手,又不具备以上其他现实条件,对“喜欢但低薪”的工作仍执着选择,请确认心脏足够大,因为要面对的风暴可比你想象的凶猛太多了。
当然也会有人会反驳,难道“低薪喜欢”的工作就意味着只能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人下人生活?就不能只是一份平凡的工作?
而且如果我恰好也非常擅长,就不可能有转轨到高薪的那天?
倒也不是绝对。但是挺难的。
首先你要思考,为什么一份工作你喜欢又擅长,投入也很大,却还是低薪?
要么是你所在的平台太小,要么可能这个行业已经趋于夕阳化或资本相对不宠爱,你做得再好也得不到太多回报。
我先举个这种情况下还比较成功的例子。
一个高中同学,复旦大学学霸,文青一枚,毕业留在上海,在某知名生活画报做编辑。
某年去上海玩约她吃饭,问她这些年的文化圈工作如何,她说得既理想主义也现实:
哪怕是在文化产业及其发达的上海,除开极个别行业的top.1达人,他们这行绝大多数职业薪酬天花板可能还不及某些金融行业混2年的萌新,30w+到顶了。
她倒是不后悔,因为工作内容嗨,工资也过得去,小资有余。
但值得注意的是:
第一,30w+的年薪,是天花板,不是起点。对沪飘而言,如果一直如此,这辈子就必须面对“既有生根落地的幻影,但够起来又极其吃力的尴尬”。
第二,这种选择背后的机会成本,是放弃年薪100w+甚至没有天花板的可能。以她的能力,本有可能做到。而据我了解,其他同漂在上海的同学,目前年薪已经上70w+的并不在少数。
所以她是事实上放弃了更高物质水平的生活,为喜欢折腰。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一点:
高学历、高能力、高发达地区的人为了喜欢的工作尚且得如此,又何况绝大多数普通人。我们其实远没有她那么大的弹性选择空间。
也就是说,不要认为能像她一样“纯粹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但又不至于拿低薪”站着挣钱的人很多。
大部分人,一旦选择了根本上发展空间受限的行业,可能是被迫面对“喜欢但低薪”的事实。
所以我说不推荐“喜欢但低薪”这个选项,是因为对普通人而言,这条路真的太艰难了。
而人年轻时最大的幻觉,恰恰是以为自己很特别,不是普通人。
去选择能让你获得价值感的工作
包括“高薪但不喜欢的工作”
前面分析了为什么不要凭喜好去选择工作,接下来再讨论该怎么选工作,以及为什么“高薪但不喜欢”的工作并不是坏选择,但不是唯一选择。
我认为,接受自己是普通人设定,就可以尝试去选择那些不反感,且能让你感觉到自己被需要、被认可的工作。
重点有2个,一是不反感,二是价值感。
这个结论不是随口乱说,而是基于我的个人经历。
我从毕业到现在换了3份工作,三份工作,我都不喜欢,属于不幸运的普通人。
但虽然都不喜欢,不喜欢的程度却有不同。
第一份和第三份工作我根本无法忍受:
一份工作在银行,工资挺高,但脏、臭、嘈杂的工作环境+枯燥无味的工作内容,厌恶指数满格,直接裸辞,从未后悔。
一份工作在体制,稳定,但工作内容枯燥无味+毫无意义+无敌内卷+技能适用性低,工作环境压抑,打工人属性顶格,也让人疯狂下头。
而第二份工作,企业做财务,虽然也不喜欢,但能忍受。
为什么?
毕竟是我的专业,熟悉且比较擅长,有清晰的成长空间。
财务岗在公司重要性较高,可替代性弱,感觉自己做的工作有价值。
财务这种技能可以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叠加,为以后跳槽、涨薪都能打好基础。
这份工作从薪资待遇到工作强度都属于刚刚好。
综上所述,同样是不喜欢,但第二份工作的不喜欢被其他因素抵消了(后来是因为家庭原因异地辞职的)。我进一步总结了原因:
一是“不喜欢”程度不同。
“不反感”和“厌恶”绝对不是一回事,这是很多人的误区。
很多人唾弃“高薪但不喜欢”的工作,其实是排斥“高薪但厌恶”。如果一份工作让你感觉心力交瘁、肝肠寸断,给再多钱当然没用。没命花呀。
但只是不喜欢,且可以被补偿,就还好。
所以,选择让你不反感的工作,坚决摒弃让你恶心的工作。
二是人对被需要和认可的需求高于一切。
马斯洛需求理论这里不再赘述。我说些个人感受:
有句话叫,喜欢是因为擅长。
观察我这10年职业经历,确实如此。
那些在工作中被不断强化的不喜欢和烦躁,是这样形成的:
内容不喜欢→分配任务时躲角落→工作角色不重要→缺乏成果、缺乏自我价值感→被边缘化→感觉不擅长→更加不喜欢。
是不喜欢到没成长到最终认定自己不擅长,不被需要的恶性循环。
所以关键在于弄清楚存在于起始点的这份“不喜欢”真正占比究竟有多重。
你可能没有你想象的那么讨厌它。
如果已经达到厌恶,赶紧跑。
如果不至于反感,心理上接受它并逐渐擅长他,找到存在感,就能打破“自我厌恶循环”。
顺带提一句所以为啥高薪但不喜欢的工作也挺好,我觉得不全是因为有钱花特别爽,更因为你的价值已经部分体现在被赋予的高薪酬上了。
写在最后
这篇文章的论点并不积极正能量,但的确是我这些年总结的肺腑之言。
找寻热爱绝对没有任何不对,但哥伦布航海也需要西班牙皇室支持,并非零成本,途中会遇到无数风暴,人生亦如此。
对于理想主义者而言,放下一部分热血,才能让梦想落地。